百度 ”责编:侯兴川

说起“网红城市”,合肥与杭州屡屡占据话题中心。前者埋头科技创新,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模式实现弯道超车;后者则凭借“优无止境”的营商环境,培育出“杭州六小龙”等科创企业集群,成为民营经济与数字创新的高地。

合杭梦想小镇(包河区合杭梦想小镇供图)

在长三角一体化纵深推进的浪潮下,这两座禀赋迥异的城市联手布局“大动作”——让两座省会城市成为长三角科技创新的“双引擎”。这条以杭州与合肥为双核,串联湖州、宣城、芜湖等节点的创新走廊,自2019年破茧而出,正从纸面构想蜕变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实体引擎”。

什么是“杭合创新带”

如果将长三角创新版图比作一盘大棋,“杭合创新带”就是连接浙皖两省的关键落子。

“杭合创新带”最早出现于2019年7月《中共杭州市委关于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全面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明确提出“共同推进杭合创新带建设,加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重要科创载体的对接与合作。”而位于合肥的合杭梦想小镇,就是杭州和合肥携手合作产业的试验田。

2016年,上海市松江区创造性提出“G60科创走廊”概念,面向长三角、沿G60高速公路共建共享科创产业。而这条科创走廊要实现良性循环,绕不开走廊两端的合肥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因此,“杭合创新带”可以看作是“G60科创走廊”发展中的衍生物,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顺势之举。

杭合合作不仅有利于双方扩大腹地,更有利于两城获取更多国家级、稀缺要素的渠道,在长三角一体化中优势更优。

2022年,《关于加快推进“杭合创新带”建设的对策建议》获得批示,“杭合创新带”建设全面提速。今年,《深化浙皖合作2025年度重点工作清单》中再次明确提出“杭合创新带”,要推动杭州、合肥两市在原研创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场景应用、人才合作、平台共建等方面合作。

经过6年耕耘,“杭合创新带”已从概念演化为立体生态:合杭梦想小镇成为首个标杆,合肥包河区曾出台“梦想6条”专项政策奖补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保护和直播。2024年,合杭AIGC创新产业园在合肥揭牌,让合肥、杭州的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有了深度融合的新阵地。

合肥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办公室相关负责人透露,2025年,“杭合创新带”的建设新任务中,两地在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协作、区域联通、政策试点等方面继续深化合作。“今年,合肥和杭州计划组建跨区域创新联合体,共同举办创新创业会议会展和赛事活动,协同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和‘耳聪目明’AI产业示范平台。”

长三角“创新试验田”

杭州和合肥如何互补?合肥要向杭州学什么?

在思索这些问题之前,不妨把目光放到杭州与合肥合作的试验田——合杭梦想小镇。

当杭州候马传媒的团队踏入合肥新办公室时,只需放下背包就能开工——桌椅齐备,网络通畅,连绿植都摆在最佳采光位。这家从杭州余杭区跨城而来的企业,仅带着核心团队与电脑,便在合肥扎下了全资子公司的根。

候马传媒的轻盈落地,背后是合杭梦想小镇独特的“无边界”运营逻辑。

2019年,合肥包河区与杭州余杭区打破行政藩篱,委托第三方绿城科技产业集团统一运营,直接移植杭州“66条政策”的基因,确保政策无缝互通。“我们既是合肥的‘桥头堡’,也是杭州的‘飞地’。”合杭梦想小镇项目负责人冯小侠如此定位。政企联动的模式规避了多头管理,让企业只需专注一件事:生长。

在这里,“培育”远不止于物理空间。

候马传媒在申请各级补助时,有小镇专业团队全程导航;对接客户资源时,小镇迅速为其牵线高校与技术、产业链伙伴。

“对每一家入驻企业,我们都会定期走访,建立起数据化管理机制,及时掌握并解决入驻企业的问题和困难。”冯小侠介绍,合杭梦想小镇产业创新中心已累计举办创新创业交流活动200余场,涵盖政策宣贯会、企业经营课程、梦想生活会等,参与人员规模3万余人次。

截至2024年12月底,已有65家企业入驻小合杭梦想小镇产业创新中心,累计产值超2亿,集聚相关产业人才400余人,获得知识产权300件。

镜像中孕育“合肥印记”

冯小侠表示:“企业只需负责茁壮成长,阳光雨露由我们提供。”而这种理念承袭自杭州梦想小镇的成功基因——在杭州,这座由“四无粮仓”蜕变的创业地标,已孵化超3600个项目,成为浙江创新创业金字招牌。

跨越山水,在合肥包河区,合杭梦想小镇精准承接了这份来自西子湖畔的“阳光雨露”。但它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一次深度的基因移植与本土嫁接。

冯小侠介绍,合杭梦想小镇以“文化创意+数字创新”为双核,融合合肥丰厚的科教沃土与杭州灵动的产业活水,聚焦招引文创与数字经济领域的科创新锐,在镜像中孕育着独特的“合肥印记”。

2024年,合杭梦想小镇基于本地运营经验推出了“企业伴飞计划”。即通过伴飞企服专班、伴飞成长机制、伴飞系列活动等,以及数字化的产业资源库、企业梯度培育机制、企服工具包、评价管理闭环体系,将人才、基金、政策、科技成果、高校院所、专业机构等创新型资源整合在产业集聚区范围内,形成企业服务的生态圈,满足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

冯小侠透露,今年,合杭梦想小镇将进一步推动数字创意产业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打造长三角数字创意产业高地,重点围绕“优质企业引培、高层次人才引进、双创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吸引更多创新企业入驻。

重塑长三角创新地标

杭州和合肥要如何互补?合肥要向杭州学什么?答案变得清晰起来。

“杭州以民营企业、数字经济创新生态见长;合肥以国家战略导入、原始创新技术见长,两城可以说是长三角主要中心城市里互补性最强的。”合肥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合肥和杭州的合作,能够用“上下联动”“前研后转”“软硬结合”“点面开花”来概括。

如创新资源布局中,合肥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核心,量子信息、深空探测、聚变能源等硬科技攻坚取得成效,跃居全球科技创新集群第36位、全球科研城市第13位。而杭州在民营经济培育中形成了阿里系、浙大系、海归系、浙商系等创新创业群体,市场主体密度全国领先。如此局面下,“杭合创新带”能够形成国家战略科技资源与民营企业市场主体的上下联动。

在成果转化方面,合肥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和顶尖科研机构孵化出一大批具有产业价值的原研技术成果。如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建设运行中的超导技术、加速器、射频技术等关键技术,成功孵化出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太赫兹安检仪等创新产品,形成了独特的“沿途下蛋”创新机制。与此同时,杭州建立了“概念验证-场景测试-中试转化-平台推广”的体系化成果转移转化成长环境,通过环大学创新圈建设实现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可以看出,相较于合肥聚焦原始创新的“沿途下蛋”模式,杭州更擅长市场导向的集成创新,“合肥的实验室成果借杭州民企生态快速孵化,杭州的产业痛点由合肥基础研究提供底层突破,两者可以形成‘前研后转’的互补优势。”

当合肥的科研成果在杭州的产业流水线上转化成产品、杭州的创业基因注入合肥的科教土壤,“杭合创新带”的使命,绝非区域竞争的“甩开战术”,而是以杭州的市场活力+合肥的硬科技实力,重塑长三角创新地标。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罗成书不久前表示:“随着‘杭合创新带’建设的深入推进,浙皖两地将在人才、技术、资本等领域实现更深层次协同。浙江借力合肥经验,有望在硬科技领域实现突破,进一步巩固长三角全球科创高地的地位。”(刘小容)

编辑:赵家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